返回首页

秦灭蜀路线?

135 2024-04-06 02:12 admin   手机版

一、秦灭蜀路线?

      陕西勉县向西南,越过七盘关进入四川,从朝天驿往剑南关攻蜀。

       战国中期,巴国和蜀国发生冲突,巴国实力弱小,遂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自陕西勉县向西南,越过七盘关进入四川,从朝天驿往剑南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抵抗,兵败被杀,蜀亡。

二、秦灭蜀时间?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9年)的某一天,对于秦惠王和大的大臣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史记·张仪列传》)。

在秦国的南面,今天四川盆地的范围内,活跃着巴(今重庆一带)、蜀(今成都一带)、丹、犁、义渠等大大小小好几家诸侯国。其中,以蜀国的实力最为强大,为“戎狄之长”。

巴王和蜀王都冀希望于借助秦国的兵力,将对手击败。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此时的秦国,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充当“国际宪兵”的角色了。

在先后接到巴、蜀国的求救文书之后,在秦国的朝堂上,两位著名的战略家为秦国的未来走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非常精彩,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上都有完整地记录。在这场辩论中,张仪提出了“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为秦国实现“王业”打下政治基础。

相比较而言,司马错更倾向于“捞实地”。他的想法很务实:如果秦国要和关东六过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后勤供给。如果能够将“天府之国”蜀地据为己有,那么就相当于添加了一个硕大的粮仓。这就是为统一天下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这场辩论,在我看来,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是司马错的想法更保险,更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于是秦王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战国策》)

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语焉不详。只知道司马错和张仪带兵进入蜀国和巴国。张仪占领巴国之后,在巴国的国都(今重庆)修筑了巴邑江州城。张仪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修筑重庆城的名臣。

至于司马错平蜀国,《战国策》的记载也非常简单:“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把这一段照搬了过去,而《资治通鉴》里略有改动:“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从这段史料来看,秦军虽然占领了蜀国,但并没有把蜀主赶下台。而只是把蜀主的称号从“王”降一级为“侯”(当时秦主的称号也只不过是王而已,蜀主当然不能和秦主平起平坐了),蜀国从此成为了秦国的附庸国。

秦国又派了陈庄(史书上又称做蜀相壮、蜀相庄)担任蜀国的丞相,一手掌握当地的军政大权。蜀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在这之后蜀国的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传说,张仪在占领蜀都之后,也曾主持修筑成都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时候又名“龟城”。

两年之后,秦惠王11年,“公子通封于蜀”(《史记·秦本纪》)。这个公子通是什么人呢?有人认为他是蜀主的儿子,蜀主死后他即位为蜀侯。另一种观点认为,他应该是秦惠王的嫡系亲属,甚至可能是秦惠王的儿子。我同意后者的看法。

首先这个“封”字。如果仅仅是子承父位,那么这个地方用“封”这个字是不合适的。

其次,司马迁在写各国列传和本纪时,几乎都是沿用该国史官所写的内容。这件事情既然被记录在《史记·秦本纪》里,那么显然“公子通封于蜀”这件事是被作为秦国的一次历史事件被记录下来的。所以,这个公子通应该是秦人而不是蜀人。

第三,在当时,秦国有将宗族子弟封为诸侯的习惯。“左更错取轵及邓。厓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厓陶,为诸侯。”(《史记·秦本纪》)所以,公子通很可能和公子市、公子悝一样,是秦国宗族的嫡系子弟。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蜀国的政治性质实际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之前,蜀国至少在形式上仍然还是“相对于秦国独立平等的国家”(区野鹤语)。但从这一天之后,蜀国正式被划入了秦国的版图,成为秦国的一个“分封国”。

又过了三年,秦惠王14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史记·秦本纪》)。

这里的“蜀相壮”,就是5年前被派到蜀国当丞相的陈庄(《资治通鉴》里写做“蜀相庄”,据《史记》索隐:壮音侧状反.姓陈也)。而这个“蜀侯”,又是谁呢?是不是公子通呢?查遍史书,没有找到答案。

我们先假设“蜀侯”就是“公子通”。从“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来看,在秦惠王末年,公子通宣布蜀国独立。但是很快,公子通被陈庄所杀。陈庄提着公子通的脑袋,跑到咸阳,将蜀国重新列入到秦国的版图。秦王于是又任命公子煇(据《史记》索隐:煇音晖,又音胡昆反.秦之公子,封蜀也.华阳国志作「晖」.)为新一任蜀侯,陈庄继续担任蜀国的丞相。

蜀侯煇(在《资治通鉴》里写做“蜀守煇”)到达他的封地不久,秦惠王就死了。秦惠王的儿子秦武王即位。

这一场政治变故,对蜀侯煇和蜀相壮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秦武王元年,他们宣布蜀国独立。据《史记·甘茂列传》记载:“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煇、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这是秦国第二次派兵定蜀,统帅甘茂,回咸阳后被封了丞相。

这一次平蜀,只杀了陈庄。“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史记·秦本纪》)。而蜀侯煇则继续在蜀国当他的诸侯。不过从《资治通鉴》将其称为“蜀守煇”来看,蜀侯煇的政治地位,充其量不过是相当于“蜀郡”的太守。

此后,蜀国安静了好几年。直到昭襄王六年,蜀侯煇终于按不住寂寞,再次宣布独立。“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史记·秦本纪》)。老将司马错再次出马,轻松搞定。

这可能是蜀以一个国家的身份,立在战国政治舞台的最后一年。从后来“蜀守若”(《史记·秦本纪》)这样的称谓来看,蜀国终于变成了秦国版图中的一个郡——蜀郡。

三、朝秦暮蜀成语解释?

朝秦暮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qín mù 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

四、秦先灭巴还是蜀?

战国时巴、蜀二国并居于今四川盆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两国相攻,俱告急于秦。

秦王欲伐蜀,以道险难通,而韩又来攻,犹豫未决。

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建议伐蜀。

秦王遂纳司马错之策,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伐蜀,大破蜀军于葭萌关(今四川剑阁东北),杀蜀王,灭蜀。

秦以蜀王之子公子通为蜀侯,陈庄相之,张若为蜀国守,移秦民万家至蜀定居。同年,秦军又灭巴国,虏巴王,置巴郡。巴、蜀既定,秦益富强。

五、临汾秦蜀路的由来?

“解放前的临汾城,基本是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的,即分为东、西、南、北大街,而人们常说的秦蜀路位于鼓楼南大街,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才被正式命名为秦蜀路。秦蜀路,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通往它到达四川、陕西。以前所说的鼓楼南大街指的是以现在的五一路为界,往北近百米的地方起(鼓楼南大街保险公司为分界线)至大中楼,称为鼓楼南大街。

六、秦蜀路全长多少公里?

秦蜀古道是由关中平原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是陕西、四川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秦蜀古道”是长安(今西安)到成都的古道,全长1000公里左右。从长安出发,分别从长安子午古道、周至骆峪口的傥骆古道、眉县的褒斜道、宝鸡陈仓道出发,到达汉中,再由汉中到达成都。

七、秦惠文王蜀郡守是谁?

秦惠文王的时候,蜀郡太守应该是李冰父子。

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李冰父子在任修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冰父子凭借着此项工程流芳千古。而成都平原也籍此成为了物产丰富、百姓富足的天府之国。

现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成为了四川省的一个旅游名片。

八、秦灭蜀前蜀人身高?

4600年前大邑高山古城116具古人类完整骨骼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古蜀人刚刚从茂县营盘寨抵达成都平原的时候,成人身高多在165~175厘米之间,平均身高达到1米70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常见7尺身高,1尺=23.1厘米折算身高仅161.7厘米,与1949年中国人均身高160厘米差不多。而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吴越地区,因是水稻民族,身高则在155厘米左右。

显然,古蜀人身高与中原组古人类1米68~1米70接近,“三星堆辫子男”等古蜀人属于古西北组人类。

九、由秦入蜀秦岭上有多少关隘?

由秦入蜀秦岭上有十个关隘: 从白马关, 绵竹关, 涪关, 剑门关……到阳平关。

李白曾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形容蜀道的艰险。蜀道,即为秦蜀古道的简称。秦蜀古道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其起点在古代长安,终点是现在的四川成都。蜀道全长约4000公里,分布于陕、甘、川三地交界的秦岭、巴山等地势险要地段。由于经过地区地形复杂和历史变迁,因此蜀道并非简单的一条道路,而是由七条主要通道组成道路网,其中70%的遗存分布在陕西境内。

十、三秦是指蜀州吗?

三秦不是指蜀州。

三秦指陕西,五津指蜀“三秦”指的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刘邦称汉王之后,封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继而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就是“三秦”的由来。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森宝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