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949到1978的电气发展史?

261 2024-04-25 08:07 admin   手机版

一、1949到1978的电气发展史?

1949年底,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为1849MW(兆瓦),其中火力装机容量1686MW,占比高达91%,因为中国煤多,到现在还有1.6万亿吨储量,而且煤炭质量特别好,成本便宜,因此我们命中注定主要靠火力发电。

1945年的时候,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跟民国签了份合同,本来准备在中国搞发电机制造厂,当时战乱不停,合同没有执行完,但西屋在美国共培养了96名中方技术人员,这些人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力精英,1949年后分散在中国各个相关电力公司,包括东北电工局、上海电机厂等,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祖师爷们。

1949年后我们搞了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其中上海发电厂在1952年找东欧社会主义小伙伴捷克搞来了火电设备制造技术,1954年按这套技术弄出了新中国第一台6MW火电机组,哈尔滨发电厂起点则高多了,从老大哥苏联引进技术,1958年搞定了25MW和50MW高压火电机组,但真正实用是在1959年,所以1949-1958这十年的发电量是中国电力史的第一个阶段,因为家里穷,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也没什么发电机,中国发电量只能以极其细碎的步伐前进,每年进步的速度都是个位数和十位数。

牛逼轰轰的哈尔滨发电机厂还在1960年时搞定了第一台100MW高压火电机组,1970年搞定200MW超高压火电机组,1971年摆平300MW亚临界中间再热式火电机组。回头看上面的发电数据,1959-1968这十年刚好是中国电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中1959-1964年发电量一直在400-600亿千瓦时上下徘徊,中间还出现过萎缩,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的影响,1965-1968这四年开始恢复正轨,发电量还是以十位数在缓慢增长,因为第一台100MW虽然是1960年研发成功,但实际应用是在1967年北京高井电厂,因为自己获得了100MW以上电发机的生产技术,发电机陆续批量制造出来,后面中国的发电量才从1969年开始上一个台阶。

1969年后,中国陆续试投产自己研发的火力发电机,并且初生牛犊不怕虎,雄心勃勃想去研发600MW火电机组,但搞到1977年,根本研发不出来,因为辅机、锅炉、控制系统、关键配套件等很多环节搞不定,而且自己试投产的100MW、200MW和300MW火电机组不停地出事故,用着用着就坏了,修都修不过来,根据电力部门统计,光1980年一年,我们研发的8台200MW机组停机检修过95次,17台125MW和3台300MW机组发生事故21次,检修77次,1980年我们一共有97台共12500MW大型火电机组,几乎全部都有问题,个个都跟间歇性神经病一样,一下正常一下不正常,专家们在1981年开了个会,发现了290多处质量问题,要修好这些问题要花费3到5年,约2亿人民币,还不敢保证以后一定能用,而且我们当时的发电机耗煤量也大,平顶山的姚孟电厂300MW机组发电煤耗为360g/kW.h,美国西屋公司同类机组只要317g/kW.h,一台机器一年要多烧3万多吨标准煤。

质量这么差,问题这么多,可把当时我们的研发人员愁死了。

以中国当时纯正农业国起家的底子,要人才没人才,要技术没技术,就靠苏联阵营扶持过一段时间,跟苏联翻脸后搞不定这些技术环节其实是很正常的,有困难就去战胜困难,愁完了继续干活。

1977年年底,第一机械工业部把一帮专家叫过来开会,讨论我们这发电机以后怎么造,讨论来讨论去,大家一致认定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少走弯路,直接买他们的技术,这时候不可能找苏联帮忙,但幸好我们跟日本美国重新建交了,1978年10月到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就派人去欧洲和日本考察,参观了欧洲11个发电设备制造企业、5个高压开关厂、日本三菱和日立共177家工厂,大开眼界,回来深受刺激,觉得跟他们差距太大了,没法玩了,更坚定了买技术这条心。

1980年5月,由副总理薄一波同志牵头,国家决定拿出仅有的一点外汇,让第一机械部负责引进制造技术(电力部则负责引进电厂设计)。

6月中旬,第一机械部把美国通用、西屋电气、燃烧工程、拨伯葛、瑞士勃朗.鲍威利、法国阿尔斯通共6家公司都请到中国来谈判,前前后后一共谈了3个月,请了90多名工程师、技术骨干等一批资深中老年理工男把关,理工男们听完各方陈述,一致认定通用的汽轮机跟发电机技术最牛逼,但是通用报价太高,是西屋的一倍,瑞士公司则不愿意转让计算机程序,报价更喊得比通用还高,直接趴死,阿尔斯通价格最低但售后服务太少,最后一合计,就选了美国燃烧工程跟西屋电气的技术。

8月4日,国家计委把各个部门跟国有银行的人都叫过来开会,要跟这两家公司合作生产300MW、600MW主辅机组各一套,并引进这两套机组的技术,共花费2.4亿美元外汇,砍价砍得比较成功,因为当时就是单独各买一套,加起来都要3.3亿美元,还可以掌握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火电机机组制造技术。9月9日和11月21日,西屋电气与燃烧工程分别跟中国政府签了约,并在日后向中国提供了薄膜底图两套、微缩胶卷两套、技术资料四套、计算机程序176项,以及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等。

1981年,电力部同时从美国依柏斯库工程公司引进了电站设计技术。

这两件事意义重大,堪称中国电力史的一道分界线,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发电机制造技术。

二、上海电气公司的发展史?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mpany Limited,上海电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于2004年3月1日在上海成立。

发展历史

1949年后,上海主要的机器工业划归上海市重工业局(后称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管理。1985年成立上海电气联合公司(后改名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1995年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改制,并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资产联合重组。合并后的集团命名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2004年3月,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了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2005年4月在香港H股上市,更名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5月8日,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意大利热那亚市与意大利战略基金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拟出资4亿欧元向其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

企业业务

业务总览

上海电气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重型装备、电梯、机床、印刷包装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环保设备、机械基础件、压缩机、自动化仪器仪表、纺织机械等领域,并形成了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和为用户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能力。

三、中国电气工程发展史?

电气工程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了解这一学科背景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电气工程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扮演重要角色,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萌芽期

早在战国时期,“司南”的出现已经证实了古人们对电磁现象的探索。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将电和磁有机地统一,为电气工程学科的诞生奠定基础。

2、实用期

19世纪中后期一大批电气科学家为了电气发展不懈努力,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气设备仍然没有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源问题。

3、走进人类生活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最初主要用于照明,这是电能用于照明的开始。

4、蓬勃发展期

电灯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大量的灯泡需要更大规模的电能,此时单一的发电机很难满足需求,进而对大规模供电的发电厂有着强烈需求。

5、进入电气时代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以电气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电气时代彻底改变了世界。

四、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电气化铁路是宝成铁路,第二条是阳安铁路,早期的电气化铁路多是在山区隧道多坡度大的地方,后来才对繁忙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后来新建的铁路绝大多数都是直接电气化,现在国内铁路电气化比例达到七成。

五、蚌埠龙虾发展史?

老蚌埠,全国最早卖小龙虾的城市

自从1979年起,在蚌埠南山路的这条街上,自发形成了一个烧卖蚂虾(外地人叫小龙虾)的露天市场。新手老手过招,拼着蚂虾的口味,也拼着竞争的路数;有过泪水,也有过欢笑;达到过声名远播红红火火的巅峰,也感受着市场萎缩日薄西山的无奈。

在蚌埠,有蚂虾的地方就有“江湖”。石顺利,1979年开始练摊,从最初的每天三五斤,卖到后来的每天两千斤,率先申请注册了商标—-“正宗虾王石顺利”。1985年,来自怀远的小学徒孙信亮第二个在蚌埠摆起了蚂虾摊。随后,下岗工人吴孝怀也开始了他的卖虾生涯......正因有这些混迹“江湖”的“烧虾师”们,才有了声名鹊起的蚌埠蚂虾街。1998年,蚌埠蚂虾街成为安徽省最大的蚂虾消费市场和集散地。2005年高峰期,经营商有六七十家,日客流量最高达到三四万人。蚌埠蚂虾街成为了老蚌埠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安徽展开的一张长卷市井图。

大蚂虾,传播老蚌埠文化的载体

四十年前,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就和“蚂虾”结过缘。1988年,蚂虾被郭学东记录在《蚌埠市志》一个章节中。这也是蚌埠蚂虾第一次正式见诸于文字记载。一条街一段记忆,一座城一个特征,蚌埠蚂虾街十年间的兴衰成败,在蚌埠电视台编导朱麾《虾街十年》的镜头下被详细纪录,影片真实的反映了老蚌埠豪放吃虾开怀饮酒的市井文化,并获得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奖。

蚌埠蚂虾街—《虾街十年》 -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q0152up4ri2.html

老蚌埠大蚂虾 重整辉煌

2016年,阿财老铺创始人朱海停、杨天才一直钻研蚂虾和蚌埠本土文化餐饮,尤其对老蚌埠大蚂虾的文化研究颇深,出于对老蚌埠蚂虾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联合了微凡科技创始人郭一凡、季阳导演、音乐人刘海、穆沙等人,他们热爱本土文化,半年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共同创作了《老蚌埠大蚂虾》之歌,为了凸显蚌埠地域特色,歌曲采用当地方言、民俗、文化生活绑定的歌唱形式,具体请看

老蚌埠大蚂虾 -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y0335t7mcso.html

MV一经推出,大蚌埠帝国人民心中老蚌埠大蚂虾骄傲情怀彻底释放,视频播放量达500000人次,“想吃大蚂虾,先学蚌埠话“ 口口相传,一时间,蚌埠本土大蚂虾市场持续高潮。

未完待续。。。

六、数学发展史学习?

简单的说就是分三阶段,第一古典微积分阶段,牛顿莱布尼茨整合总结了前人关于微分和积分的想法,明确提出微分和积分的概念,并且提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微分和积分互为逆运算。第二个阶段是分析严格化的阶段,完善了分析学的理论基础,解决了古典微积分的矛盾。其实从拉格朗日的试图分析代数化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一时期的致力于分析严格化的数学家有柯西,魏特拉斯威尔的极限定义就是现在课本的极限定义,阿贝尔,戴德金的实数完备性理论等等。第三个阶段是流形上的微积分,或者说现代的微积分,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嘉当提出了定向的概念,提出外微分形式把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高斯公式这三个多元微积分的基本定理统一起来,把多元微积分的微分和积分的矛盾真正讲清楚了。

七、电气为什么叫电气

电气为什么叫电气

电气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工程学的分支之一,电气工程涉及到电力的生成、传输、分配及其应用。

但是为什么叫电气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起源

“电气”这个词是由“电”和“气”两个字组成的。电,顾名思义,指的是电能、电力,是自然界现有的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气指的则是精神、气质。将这两个词联合起来,形成了“电气”这个特殊的名词。

多重含义

从字面上看,电气可以理解为电力的气质,即电能所具有的特性、本质。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研究和应用的正是电的特性和能量。

此外,电气还可以表达对电力技术的一种称呼。电气工程师是从事电气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熟悉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学科内涵

电气工程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技术。它研究电能在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电力领域的核心学科之一。

电气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电力系统:研究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转换等技术。
  • 电机及电气传动:研究各种类型电机的设计、控制和驱动技术。
  • 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控制技术的方法。
  • 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和工业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应用领域

电气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贯穿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电气工程的重要应用之一。从发电厂到城市的配电系统,再到家庭的用电设施,都需要电气工程师进行设计和维护。

电机及电气传动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领域。无论是汽车、飞机、机器人,还是生产设备、农机具,都需要电气工程师来设计和研发相关的电机和控制系统。

电力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变换、变频、调压等设备和系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在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则应用于工业过程的监控和控制,包括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线、航空航天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等。

电气工程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电气工程主要研究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现在,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电气工程也在朝着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向发展。

另外,智能电网和可持续能源系统也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电网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控制。

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电气工程师致力于研究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并探索如何将这些新能源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结语

由于电气工程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电气工程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电气工程是一门前景广阔的学科,它将继续在能源领域、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工程师或学习电气工程的人,我们要不断学习、深化对电气工程的理解,掌握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以应对未来社会对电气工程师的需求。

八、中国油画的发展史?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400年前被意大利传教士带来中国。在明朝时起先并没有得到中国画家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直至乾隆年间,来中传教并在朝廷任职的传教士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当属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第一批外籍画家。清同治年间,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并设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后孤儿们长大离院成为第一批中国习得油画技艺的本土画家,这一批人中有一位名为周湘的画家,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刘海粟、乌始光后建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也就是南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九、吉利汽车的发展史?

摩托车的鼻祖,汽车的领头羊!让合资车惧怕纷纷降价的一个国产品牌。

十、如何看待手机的发展史?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十年前,在学生时代,如果能够有一台诺基亚最新的滑盖手机,就已经非常满足,如果能够买一台iPhone手机,那就是整个班级最靓的仔;十年后,面对无聊至极的手机市场,我甚至希望能够只拥有一台诺基亚功能机,可惜工作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

智能手机发展十年,历经了三次洗牌,每一次都有人倒下,但是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2年,专利技术保卫战

智能手机的雏形,应该要归结到2000年初诞生的PDA(掌上电脑),一款带有大屏和触控笔,运行Windows Mobile系统的移动设备,可以通过移动信号进行上网,主要供商务人士首发邮件,网络聊天使用。由于微软本身的工程师属性(理工男思维),WM系统的用户体验并不理想,甚至还比不上后来的塞班触屏版本的系统好用,再加上过于超前的形态设定,注定这是一款无法普罗大众的产品。

真正的改变来自于2007年iPhone的发布,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交互逻辑所设计的系统软件,整个产品形态更加完善,很多人也将2007年的iPhone,定义为真正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当然,由于当时谷歌的董事长也是乔布斯的好友,在提前体验过iPhone的原型机过后,谷歌随后就推出了自己的安卓系统,两位好友也一度对簿公堂。

苹果的iPhone OS 和 谷歌的安卓系统,成为了后来智能手机品牌的两个阵营。(Windows Phone本文不讲)

在智能手机发展早期,HTC凭借其十多年PDA的代工生涯,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层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样的先发优势在当时甚至优于三星这样的科技巨头。于是2008年开始,HTC作为安卓阵营的老大哥,向苹果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度占据整个安卓市场90%的份额。

同一时期,中国广东珠海,黄章带领魅族已经做到了MP3、MP4播放器老大的位置,所谓“站在山顶,看不见前方的道路”。基于自己对市场的预判,黄章决定带领团队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就在2009年苹果发布3Gs之后,魅族推出了第一部国产智能手机“魅族M8”,造成排队抢购,一机难求的局面。

不过暴风雨压根还没有开始。

2010年,HTC发布了经典的安卓旗舰HTC Desire(G7),成为当时市面上唯一一台能够与iPhone 4正面较量的机器。但是就在准备出货的时候,三星借优先供应自家手机的理由,断掉了HTC AMOLED屏幕的供应,不得不临时换用LCD屏幕,造成了不小的波澜。随后苹果开始对HTC进行专利诉讼,缺乏专利积累的HTC根本招架不住,很快大量机型开始被禁售,三星乘势追击,反超了HTC。

同样是2010年,在魅族M8如火如荼销售的时候,苹果再一次用专利起诉魅族,导致魅族不得不停售此款机器,造成过亿的损失,侧面上也打击了国产手机自主设计的决心。在2010年智能手机发展初期,中国的国产手机开始走偏到山寨机和合约机的方向上去,也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iPhone在中国代工,但是中国本土却拿不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

可以说早期的智能手机发展,苹果、三星这两家老牌科技企业,通过专利战赢得了最后的市场,并且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2014年,“性价比”新玩法

互联网上一直流传说,雷军当年想要投资魅族,跑去珠海待了大半个月跟黄章讨论做手机的想法,结果两个人在持股问题上没能达成统一,最后雷军另外出来组团队做了小米。这也是黄章之后在论坛里评价小米是“贱人、贱己、贱行业”的由来,认为小米用性价比阻挠了国产手机走向高端的步伐。当然,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

不过换一种思维来看,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智能手机市场主要是被苹果、三星、HTC、索尼、诺基亚这些厂商占据,并且这些企业作为传统的买办思维,主要盈利模式都是依靠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卖产品赚取利润,并且通过庞大的资金量形成供应链壁垒。

中国本土品牌想要与这些企业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要换一种思维去做市场,于是雷军提出了两条经典的互联网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以及“参与感”,前者指的是产品的垂直程度,后者指的是用户粘性问题。

从垂直程度来看,小米喊出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用户群体非常垂直,就是为那些喜欢玩智能手机的用户提供一个高性能的硬件产品;从用户粘性来看,从早期的MIUI社区,到后面的小米之家,米粉见面会等等,小米通过线上论坛和线下组织活动,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更何况,价格只卖1999元,是国外品牌的一半都不到。

相比起传统的卖货赚钱,小米通过低价策略快速圈拢用户,毕竟手机市场还在蓝海阶段,快速地跑马圈地,拥有足够的用户基数,才能够在之后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至于赚钱的方式不一定是卖硬件,还可以通过软件、内容、服务等方式进行盈利,但是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用户基数才能够做到。

与其说小米打响了智能手机所谓的“价格战”,比谁卖得便宜,不如说小米打响了智能手机的圈地运动。国产品牌都开始打着“性价比”的旗号,利用自己的优势圈拢用户。小米依靠粉丝经济,所谓的“群众路线”;OPPO和vivo依靠步步高时代建立起来的渠道网络;华为依靠海外多年积累的运营商关系。

这些打法,显然使得海外厂商看不懂,也学不会。其中HTC彻底倒下了,缺乏技术积累,缺乏渠道积累,缺乏产品竞争力;索尼倒下了,工程师思维并不懂得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诺基亚、黑莓、摩托罗拉倒下了,失去了品牌的号召力,换什么系统都救不了,消费者总觉得产品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通过性价比战争,传统手机品牌被彻底洗掉。智能手机品牌分成了三个阵营:苹果、三星、华为为首的第一梯队;小米、OPPO、vivo为首的第二梯队;其它手机品牌则被编入到第三梯队。应该说通过性价比的千元机战争,具有特殊优势的厂商活了下来,联想、魅族这些昔日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逐渐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2019年,供应链为王

2019年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各大品牌纷纷成立子品牌,将原本的中低端机型做抽离。

小米将红米独立成为Redmi品牌;OPPO从海外召回原本的子系列成立“Realme”子品牌;vivo则成立了全新的子品牌iQOO。可以看见,这三家处于第二梯队的厂商,都开始逐渐将“性价比”与主品牌进行剥离,用全新的子品牌去替代掉原本的产品线。而主品牌则开始主攻5000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机市场。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2020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跑马圈地的运动已经结束,目前留给厂商的是零和游戏,相互蚕食彼此的份额。并且最现实的问题在于:中低端机器压根就无法赚钱,整个智能手机行业90%的利润都被苹果、三星、华为三个厂商拿走,小米过去所谓的“硬件铺开,内容盈利”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要做卖一部赚一部的高端手机,才能够获得利润。

高端手机好做吗?好做,也不好做。从产品的定义来看,顶级的配置,顶级的工艺,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化的系统,专业的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价格定位到高端是没有问题的。但难度在于,这里面每一个要求单独拿出来,都够厂商喝一壶的。

苹果为什么能够站稳高端市场?除了系统软件层面的生态闭环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技术层面的巨大投入,这种投入并非研发,而是直接并购和垄断。比如说早期金属一体化的机身,需要专业的CNC机床进行加工,苹果直接买断了整个供应商的订单,只给苹果一家供货。还有Touch ID和Face ID这种生物识别技术,苹果都是直接收购相应公司形成1-2年的垄断期打开市场差异化。

三星为什么能够站稳高端市场?了解三星的人都明白,三星拥有整个供应链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处理器、镜头、屏幕、存储芯片、电池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制造。从硬件水平来讲三星是最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早于其它品牌推出更具有概念性的产品。比如说早期的曲面屏幕到现在的折叠屏幕手机。

实际上这背后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钱!在某一个供应链上砸钱形成超前的优势,才可能拥有旗舰市场的话语权。于是我们看见了华为砸钱研发麒麟处理器,小米拿到了高通旗舰芯片的首发权,vivo与蔡司共同组成研发实验室,OPPO专注于快充等等动作。


其它品牌的手机已经没有机会在这个市场继续发展下去了,应该说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面,还会有手机品牌逐渐被竞争淘汰掉。在手机功能和形态越来越趋同的情况下,考验各个厂商经济实力的时刻到来了。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希望大家都准备好了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